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辅导专题 | 三校生高复

思源教育免费服务热线

主页 > 中学-中高考 > 初中试题 > 【初中@记叙文】初中记叙文强化练习

【初中@记叙文】初中记叙文强化练习

日期:2019-08-16 10:26 点击:

忽然天好蓝

①炎炎夏日,她一个人义无反顾地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目的地,是西藏。

②到了昌都时,她突然看到了一个磕长头的女人。那女人走三步退两步,样子很qián chéng。她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跟在她的身后。

③更让她觉得有意思的是,那女人的身边竟跟着一条胖乎乎的小狗。她感到奇怪:磕长头的人,怎么会带一条狗在身边?有人对她说,那不是狗,是一条狼!她一听,当即就吓了一跳!原来,这女人本是个牧民,一天晚上狼群袭击她家的羊群时,她们全家打死了一头母狼,没想到母狼带着一个小狼崽。看着狼崽没有母亲,女人又不忍心杀害它,于是就把它带到家里养了起来。

④她听了,真是目瞪口呆:难道这女人就不害怕狼崽长大后对她不利?毕竟狼是肉食者啊,天生就有一种嗜血的本性。

⑤从昌都开始。那女人就一直在往前走。有时她故意想搭讪,但女人都不理她。她认为女人肯定对她有所防备,毕竟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且,还这么奇怪地跟着她。

⑥一天,她们到了一座玛尼石堆边。她看到女人终于停了下来,拉开腰上拴着的一个布袋子,拿出了一些糌粑开始吃。她看着女人的吃相,感觉到了她的辛苦。她仔细地看着,但女人却似乎并不在意,仍是自顾自地吃着,还吃得很是香甜。

⑦但在一瞬间,她却惊呆了!原来,她看到在那女人因为磕长头而弄得脏兮兮的脖子上,竟然挂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西藏民间价值连城的九眼珠!一般的九眼珠,随随便便都可以值个几十万,而这个女人脖子上的,她一看就知道是珍品中的珍品!

⑧她的眼睛都有一点儿直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人竟把如此值钱的东西就直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而且还是一个人单独出行。

⑨这天晚上,到了一个小镇。她看到女人在一家旅店的门前屋檐下躺了下来,准备睡觉。她看了,觉得有点心疼,就对老板说,给那女人开一个房间,让她进来住。老板却说没有房间了。她踌躇了一下,就走了过去,对那女人说,你今天晚上和我住一个房间吧。那女人却怔怔地看着她,不说话。她看着妇人的眼睛,突然想,是不是女人对自己有戒心?毕竟她脖子上的九眼珠可是那么的值钱啊。于是,她只好不好意思地独自一人进了房间。

⑩半夜里,却下起了大雨。她从梦中惊醒,愣愣地看着窗外,听到“哗哗”的下雨声,突然就想到了那个女人。那屋檐很窄,能为她遮风挡雨吗?她有点担心。于是,她起了床,到了旅店门口。一看,那女人果然全身都被雨淋透了,包括那条小狼,都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她慌忙拉着她,在女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让她进了自己的房间。

11)一进房间,她连忙从包里拿出自己的备用衣服,让女人换上。女人这次还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接过了她的衣服开始换。

12)在换衣服的时候,她好像是不经意地就把那枚九眼珠放在了她的身边!她站在那里,只要一伸手,那枚九眼珠就唾手可得!她看着急急换着衣服的女人。想,难道她不提防我了?

13)等女人换好衣服。她站在一边,对她说,好了,你在床上睡一会儿吧。没想到。女人竟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她,仿佛对她所说的根本不懂一样。她想,是不是刚才把她冻得太过厉害从而神志不清了?于是,她就又重复了一遍,说,你睡一会儿吧,暖暖身子。女人却还是怔怔地看着她。

14)她看着女人,想,她怎么了?突然,她看到女人张开了嘴,发出了一连串“噜噜”的音符。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女人根本就不懂汉语!难怪一路上她跟她说话,她都不理她呢。

15)她马上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过敏。这时。她看到了女人脖子上戴着的那枚价值连城的九眼珠,又看了看房间里那条正在跑来跑去的小狼,心里就为自己曾经想过的有关“动物嗜血”的理论感到有些好笑。她想,一个连人都不防备的民族,又怎么会对动物防备呢?

16)她忽然感到西藏的天好蓝,虽然现在是在黑夜,但她仍然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1.看拼音写汉字。    qián chéng       

2、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忽然“的含义是什么?(2分)2)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3、试分析文章末尾段的含义和作用。(4分)4、从全文看,第(15)段所说的“有些神经过敏”表现在哪些事上?请简要概括。(3分)

5、文中“磕长头的女人”戴着价值连城的九眼珠,却不防备别人,对这种做法,你怎么看待?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看法。(5分)

1、虔诚    2、1)“忽然”有突然的意思,被西藏女人的善良、纯洁所震撼。(2分)2)画线句子属于插叙部分,(1分)它补充交代了狼崽的来历,(1分)表现了西藏女人的善良本性,为下文写西藏女人单纯善良,对她毫无防备作铺垫。(2分)(意思相近即可)3、“西藏的天好蓝”象征西藏女人的纯洁、质朴、无杂质。(1分)西藏女人对她毫无戒心,使她豁然悟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该这样单纯。(1分)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在结尾处,又和文章标题相呼应,构思精巧,发人深思。(2分)(意思相近即可)41)看到女人身边的狼崽就想到“动物嗜血”的理论。(2)认为女人不理她的搭讪时有所防备。(3)觉得女人对同住一房的邀请不回答是有戒心。(4)怀疑女人摘下九眼珠是忘记了提防她。(5)认为女人不答话是神志不清。(每点1分,达到3点即可)(3分)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种做法可取与不可取均可。但需结合自己生活感悟,言之有理,表达清晰。(5分)

6.第(7)段中连用了四个感叹号,其表达效果是强烈的表达了“她”对西藏女人把价值连城的九眼珠直接挂在脖子上的惊讶之情。

7.对句子“她突然感到西藏的天好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西藏远离工业污染,那里的天空都显得那么纯净、无杂质。

B“西藏的天好蓝”象征西藏女人的纯洁、质朴、无杂质。

C.西藏女人对她毫无戒心,使她豁然悟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该这样单纯。

D.在结尾处,和文章标题相呼应,构思精巧,发人深思。

 

 

蓝色的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17.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19.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20.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17.她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19.(1)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把她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明媚和饱满的精神.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的热情、活泼比喻为“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生动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0.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古董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人们经常议论的是,那年常少山的母亲去世了,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叫大丧,很隆重的。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做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再给娘一日;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冲洗干净,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用着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用上了。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龙井怎么还是龙井味?应该是普洱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jiàn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来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

  吕尚双手将壶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 “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忠实。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艺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一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àn         

2、第4段划线句采用的        记叙顺序,其作用是                                        

3、练习上下文,第6段划线句主要采用了        描写,其作用是                            

4、关于“茶壶”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阅读文章完成表格内相关人物的行为表现。

其他人

常少山

(1)

毫不在意

王先生鉴定并求购古董

(2)

(3)

留言明志

5、末尾加点词“真人”的含义是                                                          

2、插叙  交代常少山对瘫痪母亲细心照料的内容,表现了他非常孝顺的品质。

3、动作  表现了吕尚对茶壶察看得非常仔细和小心翼翼,更表现了茶壶的价值之高。

4、吕尚意外发现茶壶是古董    打法拒绝    吕尚和常宝寻找古董

5、(1)指真正觉醒、觉悟,能够把握生活真谛的人,写出吕尚对常少山的由衷赞美。

(2)不慕财富,淡泊名利的人   

1、小说以“古董”为题,有什么用意?(5分)

2、常少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6分)

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介绍子午镇的丧事风俗,表明这习俗由来已久,当地大多数的人都会照此办理丧事,以此突出了常少山的行为与一般人格格不入。

B.尽管常少山日夜守护瘫痪在床的母亲八九年,可在常家族人看来,他仍不是个孝子,因为他没有按当地风俗为母亲办丧事,丢了常家人的脸。

C.“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引出下文鉴赏茶壶、不卖茶壶等情节。

D.小说安排常少山的朋友吕尚这个人物,作用在于他是个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借他衬托了常少山的性格特点。

E.这篇小说的语言平实,生活情趣浓郁,特别是对常少山的语言描写,有直接对话,也有间接引述,都有力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答 案】

1、①双关,既点明常少山有古董脾气,行为不合常情,被人称作“古董”,又指朋友发现常少山家里有古董——茶壶。(2分)②贬义褒用,反衬常少山并不是不可理喻、冥顽不化的怪人,实际上是个率真脱俗的性情中人。(2分)③“古董”能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上形成照应,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1分)

2、①孝顺,是个孝子,悉心照料瘫痪在床八九年的母亲。②不重钱财,有人想花10万买下他的茶壶,他以生活必需的都有了为由拒绝③率真脱俗,有自己的生活信条,敢于打破习俗,主张厚养薄葬。(每点2分)

3、①卒章显志,巧妙揭示主旨。“人间多少事,都被自己骗”点破现实生活中许多怪圈,其实都是自欺欺人。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索。常少山临终前没有跟儿子交代茶壶的事,茶壶是不是真正的古董和茶壶的去向都是谜,令人玩味。③结局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在常少山看来,茶壶的有无和是否为真古董并不重要,因为他并不看重钱财,也不图虚名。(每点2分)

4、B  D 

5“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并没动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5.细节描写(1分),突出常少山对金钱诱惑的淡定从容(1分),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对它多加注意,更不为它的价格而动心,态度表里如一。如果“动过”,那说明常少山还是心动了,而心不动,则壶自然不动,从而为文章最后“根本不见那玩意儿”伏笔(1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1、E C 【解析】(E得3分,C得2分。A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中起线索。D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

2、①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每个方面3分:概括1分,结合文本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分)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分)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

【解析】(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4、观点一:合理

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

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

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

观点二:不合理

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

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

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

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三点,有理有据即可。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拔掉那颗蛀牙

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17.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在序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①地位尴尬,滋生仇恨     ②                                           

                                               ④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18.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9.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20.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16“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17.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18.(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19.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20.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讲座预告

最新活动

热门课程

高二等级考/会考专班

    高二等级考/会考专班;开课安排:暑假班...

三校生3月考平日制班

    本课程专为历届三校生开设,采用全日制...

小小绘本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感到担忧?您是否...

三校生美术高考班

    根据三校生美术艺考要求,主要开展素描...

三校生学业水平考平日制

    2016级学业水平考全日制,开设暑假班与秋...

高中VIP一对一

    高中学业难度陡然上升,加上高考的压力...

中本贯通平日制班

    本课程专为中考考入 中本贯通 的学生开...
标签:中考作文辅导    中考语文辅导    
相关资讯

更多校区查询

饮水思源,源自交大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

  • 二十年教育经验
  • 十余项教育大奖
  • 六万余名学员顺利毕业
思源logo尺寸220

总课程咨询热线:400-678-9493 服务时间:9:00-20:00,双休日照常

手机网站访问地址:http://www.siyuanedu.com/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88号汇银大厦北楼6楼619室 电话:400-678-9493
思源教育LOGO

咨询热线:400-678-9493

在线咨询

乘车路线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1

上海思源教育微信平台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2

上海思源教育三校生高复平台

Copyright © siyuanedu.com 上海徐汇区思源教育培训中心  沪ICP备110083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017号